领导之窗

踏遍山河寻宝藏:野外地质队员的平凡之路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1-04 13:55 浏览次数:82次

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山川为纸,以汗水为墨,用坚定的步伐和不懈的努力,书写着对地质事业的热爱与执着。蒲强林就是其中一位代表,作为一名野外一线地质队员,他扎根高海拔区域,又一次开展矿产地质调查工作,为国家矿产资源勘探默默奉献力量。

一、恪尽职守,当仁不让

1:5万矿产远景调查是整个地质勘查工作中最基础,也是最艰苦的环节之一。它是地质工作的 “基石”,其困难和艰辛是多维度、全方位的。这项工作高度复杂且需遵循客观规律,不仅意味着艰苦条件的长期化与对身心的持续消耗,还面临成果滞后性与巨大不确定性,周期长、业绩少更是绕不开的事实,而这已是他投身的第三个完整矿调项目。1:5万矿调所剩图幅为数不多,剩余任务多为“边角料”区块,这些区域要么地处偏远无人区,要么成矿条件较差,以往地质工作未发现较好的靶区,找矿难度呈几何级增长。他深知矿调工作关乎国家资源战略,没有丝毫退缩,反而以更饱满的热情扎进野外工作。

二、“三日攻坚除隐患、高效决策保开局”

接到任务后,项目组首先从区域资料收集入手。这看似是一项基础工作,却直接影响后续所有决策的准确性。累计搜集各类地质报告16份、相关图件百余张、科技论文50余篇。在对比分析过程中发现,现有矢量化图件来源不清,与资料馆存档的基础图件存在明显偏差,整体位移约500米。发现问题后,第一时间组织现场核对,确认了数据的不可靠性。随即果断调整工作方向,组织技术力量重新编制图件,并同步对化探、地质填图及经费预算进行了全面优化和重新部署。经过连续三天的奋战,他带领项目及时纠正了重大基础偏差,高效处置了潜在的重大风险,如期提交了设计书。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确保了设计书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为项目后续推进奠定了可靠基础。

三、合理安排、制度引领

通过对区域资料的系统比对与成矿规律的综合研究,他和团队首先锁定奥陶系阴沟群火山岩地层作为本次重点找矿对象,而该地层出露面积小,前人在此也开展过不同程度的地质工作均未发现较好的找矿靶区,这就意味着本次找矿工作任务艰巨,想要有所突破就得下一番功夫。为此,在项目开展前他对本年度的各项工作进行了合理安排,并将任务逐一分解到人和具体的时间节点,明确各岗位权责,清晰了工期安排。并结合本次项目找矿难度大的特点,制定火山岩地层地表铜矿化露头排查任务,建立相关考核奖励机制,以此激励项目组成员在野外工作中“多跑、多看、多敲”,主动挖掘线索。在科学的任务规划与清晰的制度引导下,项目组工作高效有序推进。目前已在地表发现多处有价值的矿化线索,后续将持续发力,力争筛选出具备进一步勘查价值的矿靶区。

四、矿调之路纵有艰难,找矿使命始终不渝

矿调工作面临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找矿突破本身难度大,找矿靶区甄选与验证面临技术挑战;二是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地理及气候条件以及人文社会因素对野外作业构成显著制约;三是工作强度高、野外任务繁重,对人员身体素质与意志力提出较高要求。为系统捕捉矿化信息、避免遗漏任何有效线索,项目组在尚未开展专门异常查证的情况下,已采集基本分析样品百余件,分析元素涵盖二十余种,力求从数据源头把控找矿潜力。同时,为提升整体业务能力,积极组织项目组开展岗前技术交底与集中培训,强化团队成员的理论基础与实战技能,为完成既定找矿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工作区面积近800平方公里,海拔高差逾千米,地理及气候条件复杂多变。北部区域海拔较高,极端天气频发。工作区内牧民众多,牧场遍布,日常作业路线中与当地居民相遇已成常态。由于历史上存在沙金开采活动,加之携带的专业地质装备,队伍时常被误认为盗猎者、流浪人员甚至盗矿者,遭遇盘问、埋怨、拍照、辱骂乃至报警等情况时有发生。为确保工期不受影响,根据南北工作区的实时天气状况,动态调整、合理搭配作业任务,面对误解与干扰,他凭借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沉着沟通,逐一化解各类突发状况,有效保障了各项工作按预定时间节点顺利推进最终带领团队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

矿调工作意味着每日的野外作业不仅是长距离的徒步穿越,更是对高海拔地形持续生理挑战的应对。长期负重作业对膝关节的损耗尤为显著,且这种损伤往往是不可逆的。为保障工作推进,常需佩戴双重护膝,一副用于基础支撑,一副用于关节保暖,以缓解上下山过程中持续加剧的膝部疼痛。与此同时,繁重的野外任务始终伴随着严格的工期压力。为追赶进度,带领项目组不得不早起晚归,牺牲节假日休息,连续作战

地质工作没有捷径,唯有坚持与专注才能有所突破。虽然矿调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但他深知当前工作的重要性,发现找矿靶区永远是矿调工作的坚守目标在未来的工作中,他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扎根野外一线,用汗水与智慧探寻地下宝藏,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地质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