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之窗
寒来暑往,山川为证。在广袤的陇原大地上,地质科技室主任郭小刚同志,始终以“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为指引,践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四特别”作风,将青春与热血倾注于地质矿产勘查事业,在科技创新与找矿突破的征程中谱写了新时代地质工作者的奋斗华章。
一、敢于担当作为,勇做务实笃行的奋斗者
新时代呼唤担当者,奋斗者创造新业绩。2024年,郭小刚同志主动请缨,毅然承担起“白银矿田深部及外围找矿”这一重点项目的重任。白银矿田,这座承载着辉煌历史的老矿山,深部找矿面临资料浩繁、基础地质问题复杂等严峻挑战。郭小刚同志带领技术团队,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日夜钻研堆积如山的前人资料,抽丝剥茧,精准归纳总结制约找矿突破的关键科学问题。
他深知闭门造车难有突破,积极践行开放合作理念,主动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兰州大学、长安大学等顶尖学府以及自然资源部黄河上游战略性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搭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以甘肃省基础地质调查项目《甘肃省白银市白银矿田深部及外围铜多金属矿找矿预测(2021-2022年度)》为基础,积极申报并成功承担了甘肃省自然资源厅科技创新项目《甘肃白银厂铜多金属矿空间结构分析及找矿预测》。同时,他持续深化《甘肃省白银厂铜多金属矿田折火地区控矿因素与矿化特征研究》(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祁连山成矿带铜金矿找矿靶区优选及勘查示范》(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科研项目的研究,最终在折腰山、火焰山、小铁山、郝泉沟等矿床的成因机制和成矿规律上提出了具有重要价值的新认识。这些理论的创新,极大地提振了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对深部找矿突破的信心,为项目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郭小刚同志不仅是研究者,更是实干家。截至目前,他指导或直接承担了《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火焰山-折腰山铜矿1200m标高以下普查(第一阶段)坑探工程及以外项目》《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小铁山矿采矿权标高以下普查(第一阶段)施工项目》《甘肃省白银市郝泉沟金矿段补充详查》《甘肃省白银区铜及多金属矿普查研究》等4个重大项目的野外施工及综合研究任务,涉及总经费高达7240万元。在艰苦的野外地质调查中,他带领团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找矿成果:在小铁山矿床外围提交找矿线索2处;在折腰山矿床主矿体上盘新发现11米厚的盲矿体;在黑石山外围发现金找矿线索2处。这些重大发现,为白银矿田深部及外围进一步部署找矿工作、实现资源接续提供了关键依据和方向。
二、勇于自我革新,争当学习路上的践行者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郭小刚同志深谙此理,始终将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作为攻坚克难的利器。在白银厂深部勘查这场硬仗中,他展现出“特别能攻关”的锐气。面对老矿山人文干扰强、信息提取难等问题,他积极与专业技术团队沟通协作,成功引入了“编码源电测深”“广域电磁法”“高光谱遥感测量”“短红外光谱蚀变矿物勘查标识体系建立”等国际国内前沿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优化了找矿预测信息的提取精度,有效降低了复杂地表人文信息的干扰,极大地提高了勘探效率。
基于扎实的野外工作和深入的数据分析,他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创造性地初步构建了白银厂“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矿物标识体系”综合找矿模型。这一模型的建立,是理论与技术融合的结晶,为白银厂矿田下一步深边部找矿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技术路线图,是科技创新驱动找矿突破的典范。
郭小刚同志的视野并未局限于传统矿产勘查。他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带领技术人员持续优化《黄河白银段重大水利工程前期论证黑山峡河段开发白银段盐碱化治理评估》《黄河白银段重大水利工程前期论证黑山峡河段开发白银段清洁特色农业发展研究》等科研生产项目成果。他们综合评估林地、耕地、草地损失,科学提出了盐碱化治理和清洁特色农业发展的具体方案和政策需求。这些成果不仅为白银市地方行政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也为我院介入农业地质、环境地质等新领域和新业务找到了突破口。依托该成果,他成功申报了白银市政府财政项目《黑山峡工程白银段土壤侵蚀影响及盐碱化治理、清洁特色农业发展专题研究》,涉及经费约60万元,目前正在组织实施,将科研成果切实转化为服务地方发展的现实生产力。结合白银市特有的凹凸棒石黏土矿资源禀赋及产业升级难题,积极调研并组织申报了甘肃省技术创新引导计划项目《甘肃省白银市靖(远)-会(宁)凹凸棒石黏土矿的精选分级》,助力白银市优势非金属矿产资源的精细化、高值化应用找到新的突破口,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三、善于直面难题,愿做攻坚克难的担当者
为了破解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的难题,实现“向科研要效益”,郭小刚同志结合项目生产实际,深入挖掘科研与生产的结合点。他不仅自身是技术骨干,更是一位优秀的团队领导者,深刻践行“传帮带”精神。在落实单位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他主动“自加压力”,敢于让年轻技术人员扛起综合研究的责任。结合白银厂找矿预测和深部找矿工作,他组织新人开展了折腰山、火焰山、小铁山矿化空间分析等专项研究,指导完成了《甘肃白银厂铜多金属矿田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研究进展》《北祁连东部小铁山VHMS型铜多金属矿床地球物理场特征及找矿模型》等高质量研究报告。这些工作不仅直接促进了生产项目的顺利实施,提升了成果质量,更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了一批青年技术人才。
他深知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以祁连山东段塞浦路斯型铜多金属矿床研究为抓手,他带领团队系统收集和整理了60余件典型矿床的岩矿石标本,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总结,为选区立项和深化区域成矿规律认识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他的推动下,白银矿产勘查院与长安大学成功共建研究生实习基地,他本人也被聘为长安大学校外兼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这一平台的搭建,不仅为提升项目研究质量提供了智力支持,也为地质勘查事业的长远发展储备了人才力量,充分体现了“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内涵。
四、荣誉彰显奋进,甘作地质精神的传承者
近五年来,郭小刚同志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及企业重要地质找矿项目,提交多个矿床靶区(包括A类靶区5处),推动科研转化经费超6500万元,在《中国地质》《地球科学》等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论文12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6篇)。因其突出贡献,于2023年荣获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并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西秦岭地区多金属成矿与找矿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及“地质找矿后备青年科技人才”),获评甘肃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入库专家、甘肃省地质学会“甘肃省优秀青年地质科技工作者”、甘肃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平凡的事业,平凡的人生,不平凡的是一颗为地质事业甘于奉献的心。郭小刚同志用坚定的脚步丈量山河,用智慧的汗水浇灌矿藏,用创新的火花点亮未来。他知难而进,坚韧勤恳,在逐梦地质、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道路上,不负韶华,砥砺前行。他的事迹,是“三光荣”“四特别”地质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写照,是激励全体地质工作者奋勇争先、再立新功的榜样力量!他以实际行动证明,新时代的地质人,既是光荣传统的继承者,更是科技创新的开拓者,是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忠诚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