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之窗
炎炎夏日的祁连东端深处,早已是骄阳似火,这里活跃着一群身着红色工作服的“宝藏寻找者”,他们在烈日炙烤着高山戈壁,背着数十公斤的岩样袋,深一脚浅一脚跋涉在项目工作区,汗水在衣服上留下层层的盐渍。从高级工程师到新入职新人,从项目组管理层到后勤保障人员,他们用“背起行囊就出发”的豪情,诠释着地质人的忠诚、奉献和担当。他们就是白银矿产勘查院“景泰县石成山金多金属矿普查”项目组。
无畏艰苦 坚守初心
《甘肃省景泰县石成山金多金属矿普查》项目位于甘肃省景泰县高山地区,工作区内交通不便,气候多变,大风无常,昼夜温差大。生态环境恶劣,除了一些低矮的小草、沙枣树和骆驼刺等耐旱植物,很少有其他的植物在这里生长,动物就更是少之又少。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时,使人产生逃离这个地方的胆怯心理,但是一想到身肩巨大责任和光荣使命,他们又充满了战胜困难的勇气。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晨雾还未散尽,项目组成员脚蹬登山靴,踏上曲折的山间小道,开启了一天的工作。醒目的红色工作服,如同跳动的火焰,穿梭在山川戈壁之间。翻山越岭,他们不惧道路崎岖;穿梭阡陌,他们无畏烈日骄阳。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获取真实详尽的第一手地质资料。寒来暑往,他们一年到头大半时间都像这样,在荒山野岭扛着设备和样品穿越山谷、钻入荆棘,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循着地质罗盘指引,他们凭借日积月累的扎实经验,在地质锤的敲敲打打、钻机的隆隆轰鸣中,埋藏了千年的矿石缓缓揭开神秘的面纱,不断走向光明,走向蜕变的旅程。
山野淬炼 向“矿”前行
地质找矿讲究“勤看、勤敲、勤走”,但地勘人独自在野外究竟走了多远、看了多少,无从考量,旁人更难以知晓。地质找矿,是一项掺不得半点“水分”的工作,需要一步步脚印踩出来、一个个钻孔打出来、一份份地质报告累积出来。夏天工作区内的气温可达40多度,汗水如注,大家也都是用袖子一抹,并不会因为高温,就会有谁就搁置下手头的工作。10月份后又是寒风凛冽,气温很多时候低至零下30多度。然而如此温度无非就是大家多添一件衣服。白天他们攀山越岭、过沟淌水,遇到有代表性的岩石,仿佛如获至宝;晚上他们返回驻地,共同讨论样品、整理资料、绘制图件,以便为次日的工作安排提供准确依据。在探槽编录过程中,由于探槽工作量大、人员偏少,为了及时获取第一手资料,防止探槽坍塌对编录的影响,编录工作人员始终坚守在岗位。槽底编录时,常常会被吹来的沙粒拍在脸上,疼在心里,但是没人会把这疼喊出来,细沙飞舞,有沙子不时吹进眼睛,揉几下转动几下眼珠,便继续进行编录,尽量坚持把当天开挖、清理的探槽编录结束。地质测量工过程中,由于交通不便,技术人员中午常常只吃一点馒头,喝点自带的白开水,简单的一餐后又继续投入工作。项目组人员始终发扬“地质三光荣”精神,战酷暑、顶狂风,仅用了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就完成12.45km2的1∶10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地形测量、地质简测、激电测深及部分探槽和钻探等工作,按时完成了前期的勘查任务。
踏野寻矿 地质逐光
地勘人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地质勘探不仅关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更关乎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地质工作者,“国之大者”是他们心中的基石,“为国找矿”是他们共同的目标,艰辛又枯燥的任务,因为内心深处的使命、求知探索的欲望而变得格外坚定。他们始终胸怀找矿报国之志,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拼搏进取敬业奉献,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湛的专业技能开展每一项工作,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地质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