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之窗

以地质人担当 筑牢生命防线 奔跑在防灾减灾一线的1:1万地质灾害精细调查项目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24 15:55 浏览次数:53次

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常年扎根于城郊乡野,穿行于山体边坡与泥石流沟谷之间,奔赴每一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他们把地质“三光荣”精神深深融入了他们的血脉,以脚步丈量滑坡周界,借助无人机等先进设备精准排查,将潜藏于壮美山河中的地质隐患一一摸清,为各地自然资源部门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责任担当  勇于奉献

在项目初期设计书编制阶段,面对自然资源厅下达的紧迫任务,各项目组均与时间赛跑,日夜奋战。即便是春节年味依旧浓烈,但他们仍毅然返岗,投入紧张的工作中。正是凭借这般坚韧与执着,在风雪中坚定跋涉,逐一攻克预定踏勘任务点,为项目的全方位推进筑牢了根基。

景色秀丽的甘南佐盖曼玛乡,海拔超3500米,4月的寒风裹挟着冰雪,最低气温低至零下20℃,夏季则雨水连绵、草地泥泞,沼泽暗藏危险。合作精细调查小组组员深入勒秀乡山高谷深,攀爬陡峭的山体,即使脚下有松动的岩石、周侧悬崖陡立,队员们依然顶风冒雪、砥砺前行,只为深入滑坡核心区,调查最真实的数据。

认真负责  精准调绘

精细调查工作点散面广、任务繁重,每一个隐患点识别都必须有扎实的数据支撑。“地质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每一个数据都要来自实地,每一处斜坡都得亲眼核实”——这是深植于每位队员心中的信条。泥石流的沟道比降、物源补给量、实际泥位,滑坡的落差、基岩倾角、滑动擦痕……所有这些关键信息,他们都力求精准掌握。壮丽山河之下常有隐患暗涌,每一处美景都可能伴随灾害风险。项目组成员始终怀着这样的警觉开展工作,认真调查、科学研判。

在佐盖曼玛乡排查一处潜在泥石流沟时,小组发现沟谷上游松散堆积物与初判有出入。为核实数据,队员们徒步往返5公里,逐一测量堆积范围与厚度,直至数据完整准确。

在韩口社潜在滑坡点,会宁调查组顶着六月酷暑,徒手拨开杂草,仔细测量裂缝尺寸与走向。正午高温下,黄土没过脚踝,汗水与尘土交融,在队员身上凝结成“天然防晒铠甲”。他们打趣地比较着“铠甲”厚度,转身又继续投入坡体测量与断面测绘工作中。

汛期驻守  闻汛而动

汛期排查是项目组的另一项关键任务。扎根地方、服务人民,是地质工作者不变的奉献精神。

“雨情就是命令,隐患就是靶点”,作为会宁县地质灾害技术支撑单位,项目组汛期24小时待命,随时奔赴险情一线。累计开展汛前排查1次、汛中检查4次、遥感验证1次,足迹覆盖全县9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地质灾害应急排查7次,新发现隐患点2处。

“8.07”临洮县特大暴雨地质灾害应急排查中,项目组以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闻令即动、向险而行,凭借精湛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全面精准完成排查工作,为预警决策和群众避险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有效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并获得临洮县自然资源局的表彰。

每一次冒雨前行、每一次紧急处置,都是为了早一步发现隐患、早一步落实措施——这是他们的使命,更是他们的担当。

科普宣传,共筑平安

调查组在工作中还需肩负宣讲职责,与当地自然资源局合作,积极推进地质灾害科普宣传进校园、进社区,帮助群众和学生增强识灾、避灾、自救能力。通过组织宣讲和避险技能培训,借助学生将防灾知识传递家庭、辐射社会,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积极效应,全面助力社会防灾能力提升。累计开展科普宣讲覆盖1500人次,发放地质灾害科普书籍、避险自救手册各1000余册,张贴科普挂图500余张。

凝心聚力  成果显著

精细调查不仅包括外业踏勘,也涵盖内业资料整理、数据库建设与报告编制等多项内容。项目组全体成员分工明确、紧密协作,共同保障任务高质量完成。在上年度会宁县、崆峒区精细调查工作中,我院表现突出,进度与质量均位居前列,获得主管部门高度认可。

地质灾害精细调查项目组不仅出色完成调查任务,更在汛期排查、应急调查、科普宣传和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在实践中弘扬先进、争当先进,顶风冒雪、跋山涉水,以敬业和专业守护人民安全,用行动诠释地质人的初心与担当,交出了一份扎实而温暖的时代答卷。




Baidu
map